• 字数3052
  • 阅读时长16 分钟

注意本文包含剧透,文中含有对相关作品关键故事情节的剧透。如果您没观看过该作品的话,阅读本文可能会影响您将来观看此作品的体验。可以点此观看

被误解的主题

私心来说,我非常喜欢这部由新房昭之和武内宣之执导的动画版《烟花》。

《烟花》的主体是由几个细碎的人物故事线拼凑而成的:因不满母亲再婚而想要离家出走的及川奈砂、想要探清“烟花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的男子小团体、开口闭口都是“奈砂”却一直在逃避的安昙祐介、以及暗自喜欢并关注着奈砂一言一行的岛田典道。当懊悔的典道向空中奋力掷出那颗奇异玻璃球的瞬间,他与“奈砂”一同在复数个“可能性”的世界的穿梭之旅也由此开始了。

——大概只有轮回系作品才能像这样用一句话就能勾勒出主线故事的纲要,毕竟对简单故事单元的重复与对人物感情的刻画才是此类作品的着重点。但平心而论,哪怕放到轮回系作品中,《烟花》本身的故事与人物情绪流也都是较为普通和老套的那类。若非有那颗玻璃球为整个故事加上的一抹“奇幻色彩”,很难让人相信这会是一个能拍成90多分钟、并被搬到大荧幕上的故事。于是,和它那首火出圈的片尾曲《打上花火》相比,《烟花》这个本体的观众口碑却显得和它的故事一样“普通”。

若是根据片中直白的线索和话语,大概很容易会让人将这部作品的主题解读成“可能性”。

在典道和奈砂借着玻璃球奇异的力量而经历的那一个个世界里,典道“奇迹”般地赢得了50米游泳竞赛、躲过了奈砂母亲再婚对象的一拳、逃过了小伙伴们和奈砂母亲的眼线,最终达成了奈砂一起“私奔半天”的心愿,直到夜幕下的烟花高高升起。

在那些“可能性”的世界里,烟花竟也随之呈现出了不同的奇异形状。在最后一个“玻璃球”烟花炸成的碎片中,典道和奈砂甚至还看到了属于他们两人更多的“可能性”——成功私奔到了东京、一起在水族馆里游玩欢笑、甚至是在海边亲吻相拥……

然而,我不认为对“可能性的想象”,又或是对“青春”中那种敢于追随内心、逃离一切的冲劲的赞颂是这个片子主题的全部。

青春不需要答案

《烟花》真正触动我的地方,是它深藏在“青春恋爱”外衣底下的内核:“成长的怅惘与追寻”。

虽然没有明说,但实质上《烟花》近三之二的篇幅所描绘的故事其实都没有真实发生。

是的,发生在真实世界的故事在全片的第32分钟,也就是典道第一次掷出玻璃球的那刻起就已经结束了。并没有所谓的“可能性世界”的冒险,典道没有与奈砂“私奔”、没有与她“亲吻”、甚至他就连奈砂的手都没碰过。

现实中的奈砂大概是没有对典道产生丝许情愫的。因为若真是喜欢典道的话,她的内心波动又怎会连一只停在脸上的蜻蜓都无法惊扰?

实际上,早熟的奈砂不过只是想为自己的离家出走找个陪伴而已。至于那个陪伴是谁,她根本就不在意——噢,若是对方能在体力上更可靠些就好了,那就由一场50米的自由泳比赛来决定吧。而后来她埋怨典道不是那个赢得比赛的人,也仅仅只是不满祐介的失约罢了。

我甚至会有些恍惚:第32分钟前的故事就全都真实发生了吗?

风车下与奈砂的交心、奈砂挥舞着行李箱在花田上的回眸与笑容、对方那句“你知道为什么我觉得你会赢吗”的俏皮话……

与先前冷淡的奈砂相比,花田中奈砂的语气与态度的转变也实在太夸张了些。如果这段暧昧的小插曲是想象的话,那不妨说,就连本片的关键——“掷出玻璃球就能回到过去”,也只是来自典道的青春幻想里的设定而已。

自始至终,典道都只是那个远远地望着奈砂高挑背影的小男孩。是十三四岁的男生对“性”的朦胧的臆想与对爱情的好奇和憧憬,一同编织出了《烟花》余下那一个多小时的、属于一名少年和一名少女的“私奔之旅”。

这份朦胧的憧憬其实也体现在那个贯穿了全片的问题中——

升空的焰火,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

或许,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

这个问题的意象其实更接近于“在两人接吻的时候,我们会磕到对方的牙齿吗?”这类问题。本质上,它其实是性启蒙时期的懵懂的表现。

大概是经过了诸如“烟花大会=和别人约会=亲吻”此类的化学反应,“烟花”在这群男生的潜意识里才会被与“恋爱”联系到了一起。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片尾玻璃球烟花绽放的瞬间,男生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谁赌对了、谁赌输了,反而却是先喊出了憧憬的对象的名字。

和“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一样,少年们追寻过的许多问题,其实并不在乎得到一个答案。

“她后来到哪里去了?”

“当时的她究竟喜欢过我吗?”

“那时她对我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那时候我牵住了她的手的话,我们之间的关系又会变成怎么样子呢?”

……

这些问题本身,或许只是一种对“未知”的憧憬。

这片“未知”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答复来打扰,因为只是这个问题在脑中诞生的瞬间所迸发出的可能性,都足以让那颗青春期躁动的心激动地砰砰直跳了。

可能少年的自己也不会料到,在数年后的某次梦回中,这些“可能性”仍能让那颗已变得疲惫的内心重新泛起涟漪,仍能为自己纷繁的日常中带去一丝会心的笑容。

下次见面会是在什么样的世界呢?

真令人期待啊。

后记:一场绚烂的幻梦

我习惯把自己钟爱的作品反复观看好几遍去细细品味,但它们之中也有我绝对不会去看第二遍的“例外”,而《烟花》便在此列。

本来只是想着晚饭后随便拿部电影作为消遣,却没料到它竟几乎耗尽了我在晚餐时摄入的水分。尤其是在尾声部分“Forever Friends”响起之后,我就再也无法看清荧幕了。而因为写这篇文章的关系要倒回去重新确认细节,我不出所料地又爆哭了一遍——自认为并不是个泪腺发达的人,这种情况想来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

在我看来,《烟花》唯一能够被称为“缺点”的地方只是在于它的宣发。甚至宣发方还将它与另一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你的名字。》相提并论,称其能创造第二个《你的名字。》那样的票房奇迹。但是这部大段大段地使用意识流叙事的《烟花》注定了不会是一部“容易看懂”的作品,甚至说它简直就是在大众向电影的雷区中蹦迪。

但若是能对上新房和武内导演的电波的话,《烟花》就成了一首曼妙的叙事诗,其中每一个诗尾的韵律都正好落在心中属于它的地方——又或者说,真正触动我的或许不是两位导演在《烟花》中实实在在呈现出来的东西,而只是它成为了一个契机:它领着一名成年人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夜晚又窥见自己青春时期的一隅,重新感受到其中如烟火般绚烂的可能性。

我想起了在陈春城的《夜晚的潜水艇》中读到的一段话:

“……五十岁后,我停止了作画,也不再写诗,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其实不是的。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了。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写点诗,也是为此。我只是如实临摹,并非世人所说的什么主义。直到有一天,我把以前的梦境都画完了,就不再画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一旦拥有它,现实就微不足道。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抛开其商业化属性,《烟花》中所描绘的情感,是一种十分抽象的、私人化的表达。它从头到尾都只是在设法将一场年少时期纷繁盛大的幻想勾勒出来,并想以此引起那些有过类似经历和感受的观众的回忆与共鸣。

显然在我这,它成功了。

END

Zeee 文 影视 · 鉴赏 6021 kHz 2022年10月29日 已编辑

原作者:Zeee

首发站:VELAS 电波站

原文链接:那些破碎了的、与尚未到来的梦

本世界使用协议(License):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对此文章进行非商业性转载。版权归原作者Zeee所有。本次转载已获原作者Zeee许可。

烟花